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王紅玲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頻次更多、強度更大、不可預見性更強,給糧食及農業生產帶來嚴峻考驗。如何才能提升農業應對災情的能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王紅玲建議,持續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實現農業適應極端氣候相關技術的突破,增強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和適應性,讓糧食及農業生產真正實現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
王紅玲表示,目前,農業防災減災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如監測預警不夠精準,開展極端天氣災害的前瞻性預防措施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不完備。沿長江平原易澇區排澇能力、湖泊水庫洪水調蓄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抗災能力較薄弱,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有待加強。
她建議,繼續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支持力度,謀劃農業防災減災四大工程。
“要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可建立聯動機制共建共管工程、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工程、農業抗災能力提升工程。”王紅玲說。
她建議,以流域為單位,以水系為單元,加快編制農業極端天氣災害風險“一張圖”,實現天氣、土壤、水利、農情數據實時共享,加強應急、氣象、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協同配合,構建責任共同體。
同時,提升國家農業氣象試驗站監測預警能力,完善國家級、省級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建設。在各市(州)建設大氣垂直監測系統,提升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監測預警能力,在智能觀測、災害性天氣預報、智慧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
王紅玲建議,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提升農田抗旱排澇防漬減災能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高標準農田建立農情、小氣候綜合觀測站網,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加強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強化江河防洪治理,增強抗旱防洪能力。
而開展耐高溫、耐澇漬、耐低溫等適應極端氣象條件的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設核心示范基地也會給防災減災能力帶來提升。
王紅玲建議,可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研發,完善抗災生產農藝技術措施,增強作物抗逆性和耐旱耐澇能力;加強動物防疫和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完善動植物疫病監測防控體系。“我們還可以積極探索現代金融創新模式,推動涉農保險從‘保成本’到‘保收入’,‘保大宗’到‘保特色’,‘保農業’到‘保產業’轉型升級。”王紅玲說。
來源:金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