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載體。“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老師曾在課上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向我們介紹端午節和詩人屈原的故事。”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海曙小學就讀五年級的臺胞子女許維珍介紹道。
在6月1日兒童節當天、甲辰龍年端午節前夕,民革浙江省委會舉辦了第27期“之江同心·兩岸一家親”祖統沙龍暨“‘粽’情端午·傳承非遺”交流體驗活動。來自浙江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的臺籍學生,杭州市臺協會的臺籍青年,臺胞子女家庭和民革黨員家庭,以及民革省委會祖統委、民革省直浙大委員會的黨員等40余人,走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感受非遺世界,體驗非遺技藝,共迎端午佳節,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民革浙江省委會專職副主委、一級巡視員劉凈非參加活動并致辭,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副院長章獻民參加活動并主持,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書記、副主任吳延飛參加活動,在杭臺青王則淵作為畢業不到一年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2021級研究生,分享了臺南、臺北不同特色的粽子類型、端午節習俗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
劉凈非向小朋友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向臺胞朋友和民革黨員致以美好的祝愿。劉凈非指出,此次活動旨在為兩岸同胞搭建一個同享歡樂、暢敘友情、體驗習俗、交流文化的平臺,讓大家通過對非遺項目、傳統工藝的認識和體驗,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岸同胞同根同源,青年一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希望大家攜手并肩,共同致力于弘揚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民族文明根脈,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之江大地以其獨特多元的地理資源和歷史悠久的人文環境,孕育出數量眾多、類型各異、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3年8月,浙江省有9項非遺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24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996項省級非遺項目,國家級傳承人196人、省級傳承人1441人。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全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遺館。參加活動的兩岸同胞徜徉其中,欣賞越劇經典選段《梁祝·十八相送》,體驗用木版水印技藝制作版畫、用東陽竹編技藝制作提籃、永康錫雕技藝等等,在體驗和互動中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和認同。大家尤其對國家級傳承人徐朝興先生捐贈的龍泉青瓷作品《牡丹瓶》、非遺館標識性展項——“綠眉毛”海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樂清首飾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蓋洪先生制作的萬工轎、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明偉先生傾力打造的“千工床”、浙江省“雙國一大”代表性傳承人及其精品作品贊嘆不已。“小技窺得大道,方寸暗藏乾坤。傳百年薪火,非遺技藝源遠流長。”每次在非遺館講解這些大師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民革省直長征新華路支部黨員曹一青總是感佩良多。
兩岸同胞還在杭州市一片式旗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慧芳老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香囊和盤扣制作。香囊和盤扣都是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端午節做香囊、掛香囊,寓意辟邪驅瘟、逢兇化吉;盤扣則寓意著兩岸聯結,象征著民革黨員和臺灣同胞心連心、手拉手的深邃情感和共盼祖國統一的美好心愿。“我主要從事青少年課外成長課程領域。浙江非遺館通過玩與學的融合,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在浙創業定居的臺青許惠如說,未來將開發更多非遺相關體驗課程,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種子。
本期沙龍活動由民革浙江省委會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民革浙江省委會直屬浙江大學委員會、民革浙江省委會祖統聯誼委員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