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民革貴州省委會委員、省直七支部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萬泉提交了《關于推動我國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萬泉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當前需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促進我國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強化頂層設計的宗旨,盡快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做法,落實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的政策,鼓勵潛心鉆研、長期積累的科研氛圍,構建持續投入、厚積薄發、百花齊放的良性循環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萬泉。
為此,萬泉提出:
一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現階段國家各級財政仍然需要承擔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責任,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適度傾斜支持一些邊緣學科、冷門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避免走極端的資源分配情況。
二是建立科研長效機制。推廣乃至普及長周期并且注重質效的考核制度,加大延續性深化項目的擇優支持率,鼓勵開展原創性、高風險科研探索,營造容許失敗的寬松環境,保障科研人員能夠以“十年磨一劍”、穩坐“冷板凳”的定力靜下心來啃硬骨頭,形成基礎扎實、水到渠成、多點開花的長效產出機制。
三是切實為科研人員減負。嚴格貫徹落實解決形式主義問題,列舉不必要的會議、培訓、進展匯報和統計表格等負面清單,將為科研人員減負的成效納入機構考核和巡視的范疇,保障90%以上的時間能夠專注于科研工作;針對經費困難問題,建議一方面各類經費支持單位協同清理重復支持項目,適度增大非競爭性穩定經費支持,另一方面減輕房屋占用、人員工資等方面的負擔;充分考量科研創新工作的不確定性,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加大預算調控靈活性,增設結題容錯機制;適度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減輕后顧之憂。
四是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通過放寬年齡、年限等限制,擴充博士后(或特別研究助理)崗位,推廣以終身教職方式選拔和使用優秀科研人才;加快建設立足于能力、產出和實效的人才分類評價和激勵體系,以“破四唯”為突破口規范機構或學科評審活動中各指標的影響權重,革除以獎項、人才稱號作為“永久牌”標簽與物質利益直接掛鉤的體制,讓人才“帽子”和獎勵更多地回歸榮譽屬性而非利益追逐和職業發展的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競爭格局加大關鍵人才引進力度,結合授權和問責賦予用人單位自主引進、培養和使用急需緊缺人才的權責,強化本著契約精神落實人才政策。
五是加強科研平臺及合作機制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建設一批以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一流科研平臺,并提供穩定科研經費支持;全面梳理科研人才和設備家底,建立信息開放、資源共享機制,提升對外合作效率,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針對企業研發能力偏弱的問題,建議打破部門間藩籬,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整合現有各類科技服務平臺,打造涵蓋信息交流、科技中介、技術轉讓、法務咨詢、儀器共享和金融服務等多功能的政用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橋梁、服務和監管等作用,促進科技合作、轉化和服務等活動全鏈條全過程高效運轉。
六是培育科技創新文化。通過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和科普活動,從娃娃開始引導和培養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逐步在全社會樹立尊重科學規律、推崇科研職業的風氣;大力弘揚追求卓越的鉆研精神,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培育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保障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迎難而上、潛心攻關,讓“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成為科研工作的常態;營造求真務實、嚴謹求是的科研氛圍,堅守科學規范和正道,嚴厲打擊各類科研不端,弘揚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深刻認識黨和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作用,推動建立地區間、部門間通力合作、攻堅克難的大科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