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菜籽油是我國主要的食用油消費品種,但目前油菜種植無法享受和大豆同等的普惠性補貼政策。
鄧乾春 中國農科院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副主委、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鄧乾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隨著大豆產業定價權的喪失,油菜產業對維護我國食用植物油和飼料產業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大力發展油菜產業,把保證油菜基本產能作為產業安全的“基礎穩定器”。
長江流域是我國油菜生產主要區域,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集中產業帶,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我國油菜生產的85%以上。穩定長江流域油菜產能,對于提升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增加話語權,保障國內食用油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目前油菜籽種植比較效益低,菜籽油價格波動大,與國際油價深度捆綁,油脂企業加工菜籽油的利潤低、經營風險大,帶農惠農作用難以發揮,影響了菜籽油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鄧乾春建議加強對菜籽油產業的支持,充分發揮區域功能優勢,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率。
首先,加大油菜籽生產補貼。針對油菜籽種植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出臺相應種植補貼政策,對油菜生產農戶進行直接補貼,健全農民種植油料的收益保障機制,增加農民種植收入,提高農民油菜生產的積極性。
其次,支持油菜籽產地加工。每年應安排專項資金,對油菜籽收購和就地加工進行補貼,并在油脂儲備中確保一定比例菜籽油儲備;大力發展油菜籽產地加工,并將油菜籽產地干燥、高品質菜籽油產地加工等成套裝備納入全國農機補貼范圍。支持菜籽餅粕蛋白食品化加工利用,提高產業效益。
再次,大力推廣油菜綠色增產模式,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高油菜品種適機性和機械裝備性能,對油菜機械化生產作業進行補貼,鼓勵種植大戶進行機械化生產。進一步完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引導農民充分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對自然條件差的崗地、撂荒地進行改造,擴大油菜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