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民革中央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擴大)會在京召開。本次學習是中心組2023年度的首次集體學習,以“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主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主持會議并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何報翔作主題報告。今日“團結報團結網”刊發何報翔同志在學習會上的報告,敬請關注!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副主席
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
何報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面,我結合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圍繞“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主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對外開放催生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1.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必然產物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后半葉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該時期為經濟全球化孕育期。第二階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該時期為全球化衰退期。第三階段:1945年二戰結束至1991年冷戰結束。該時期為全球化發展期。第四階段:1991年冷戰結束至2008年金融危機。該時期為全球化爆發期。第五階段: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該時期為全球化震蕩期。
2.對外開放是國際貿易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強調:“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經濟全球化動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世界貨物貿易總額排名前30強的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波蘭、瑞士、越南外,普遍出現負增長。2021年,全球貿易出現報復性增長,貨物貿易總額攀升至44.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國際貿易占GDP的比重也恢復到46.62%。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為6.05萬億美元,約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3.5%,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商品貿易國,同時也是128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
3.對外開放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迫切需要
在傳統國際政治理論中,無論是“陸權”理論,還是“海權”理論,本質上都是“控制理論”,其目的是實現大國在地緣政治中的控制與索取。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中國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是新型國際關系理論的偉大創舉,是對傳統“控制理論”的超越。
十年來,我們以共商、共建、共享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2013年到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一帶一路”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4.對外開放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峰會致辭時說:“我們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進各國經濟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當前,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進博會上發出倡議,我們應該謀求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堅持“拆墻”而不是“筑墻”,協商合作才是正道。
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規模再創歷史新高,貨物貿易額達13.8萬億元,增長19.4%;中歐班列全年開行超過1.6萬列,增長9%。截至2022年底,我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合作區已累計投資3979億元,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崗位。
二、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飛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此,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鮮明標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強調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這場偉大革命,不僅使得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也使得世界的格局為之一變。
1.改革開放是大國興衰的“風向標”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合縱連橫”到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和改革開放,國家的大開放總是和思想的大解放相伴相生。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標志著陸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之后,我國先后開通了陸上、海上、南方和草原四條絲綢之路。隋唐宋元時期,由于西域戰火不斷,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崛起,至明永樂、宣德年間,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之后,由于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未能成為新航路開辟的主力軍。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西方工業化的成長與擴張,加之國外侵略和國內戰爭,中國GDP占全球的比重從1820年的32.9%下降到1950年的4.5%。人均GDP也從1820年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下降到1950年的21%。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大力拓展邦交的同時,積極開辟對外貿易,但由于帝國主義封鎖和自身經濟發展的原因,到1978年,我國GDP為1495.41億美元,占全球的比重為1.73%,全球排名第11位,進出口總額排名第32位,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僅有60多個。
2.改革開放是民族復興的“推進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古今中外莫不如此。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23億美元,人口約5.4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3美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國家發展的成就也越來越輝煌。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3645億元,進出口總額355億元,外匯儲備1.67億美元;202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進出口總額420678億元,外匯儲備31277億美元,分別為1978年的332.02倍、1185.01倍、18728.74倍。
2008年我國GDP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國GDP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全球GDP達961000.9億美元,其中:美國GDP總量229961.0億美元,占世界的23.93%,位居世界第一;中國GDP總量177271.82億美元,占世界的18.45%,位居世界第二,經濟總量相當于美國的77.09%。
3.改革開放是區域發展的“動力源”
從1978~2017年的經濟總量和各省區市GDP的排名變化看,上海、江蘇、遼寧、山東遙遙領先的局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省區市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排名上升最多的是福建、浙江,分別上升13位、8位。四十多年來,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雖然同樣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比還是存在明顯的差距。
4.改革開放是產業振興的“催化劑”
改革開放前,我國制造業產業基礎十分薄弱。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國制造業在改革中壯大,在開放中崛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從制造業規模看,中國制造業已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按美元計,202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4.98萬億美元,在全球占比為29.47%;美國2.81萬億美元,占比為16.63%。
從制造業門類看,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領域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從制造業企業看,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數量,2011年超過日本,居全球第2;2019年超過美國,居全球第1。2022年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國145家,占比為29%;美國124家,占比為24.8%。但在前二十的企業中,美國依然遠遠領先我們。中國有大量工程公司、建材公司、金屬制品公司上榜,而美國幾乎沒有這方面的企業上榜,中國企業平均利潤更是只有美國企業的三分之一。
三、高水平對外開放承載著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使命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共二十大報告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我們國家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
1.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筑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基礎
2023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
更加雄厚的經濟基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新時代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化,GDP年均增長6.2%。過去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新冠疫情,我國GDP年均增長5.2%,穩居世界前列,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了高質量發展。
更為穩固的大國地位。近年來,我們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交出了世界矚目、人民滿意、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中國經濟總量已連續13年居世界第二位。今天的中國,還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二消費市場、第二引資大國、第三投資大國。2013~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8.6%,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我國已經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具體表現在:更大范圍,不僅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全方位推進沿海、沿邊和內陸地區開放,更要拓展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自貿協定締約國等相關各方的合作。更寬領域,不僅要推進制造業領域開放,更要擴大服務業、農業等領域的開放,進一步挖掘開放潛力。更深層次,不僅要注重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要“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更為安全,要在對外開放的全過程中始終高度關注國家安全,既要強調自由競爭、開放、創新,也要強調法治、監管、秩序與安全。
2.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力
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我們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更積極、更深度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增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力。
充分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國內市場,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充分發揮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國內供給對市場需求的適配作用,是切實維護極端情形下經濟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大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內在要求。從現實看,我國市場持續擴大。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波動較大,但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從長遠看,我國市場空間巨大,202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20678億元,比上年增長7.7%。
充分發揮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的領先優勢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一是門類齊全,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行業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二是規模巨大,具有強大的工業產能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三是物流發達,在物流體系、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方面具有綜合優勢;四是布局合理,許多省區市已建成各類園區、口岸和產業集群,成為國內國際產業鏈的重要節點;五是內需強勁,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產階級群體和潛在消費市場,需求端與供應端的內外循環格局正在形成。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細分市場的競爭優勢有所分化,高技術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也還存在一些短板,資源保障存在隱憂,制造業中的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及零部件還存在“卡脖子”的問題。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進行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升級,構建更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全產業鏈,打造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潛在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我國在關鍵科技成果、科技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科技創新的基礎不斷夯實,人才、技術、產業、市場、體制的潛在優勢正在顯現。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從325萬人年提高到600萬人年以上,多年保持世界首位;高新技術企業從3.9萬家增長至40萬家,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我國不僅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貢獻者。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熱點論文占全球總量的41.7%,高被引論文占27.3%。我們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參與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
3.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外部環境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注重改善外部環境。要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圍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斷頭路”,疏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準確把握發展大勢,改善輿論環境。我們既要努力把握世界經濟技術“東升西降”的增量趨勢,不能妄自菲薄;也要清醒認識世界經濟技術“西強東弱”的存量格局,不能妄自尊大。準確把握我國仍舊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世情、國情,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
從發展態勢看,我們正處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必須依靠高水平對外開放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人口100萬以上的國家中,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只有大約20個。研究表明,發達國家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的概率很低,而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更低。
從發展環境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和平、發展、合作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經濟全球化仍是大趨勢,逆全球化只是“回頭浪”。只要我們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互利互贏,就一定能夠打破圍堵遏制,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
堅定貫徹發展戰略,改善營商環境。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系。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中共中央審時度勢,針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及時作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經過多年的調整,我國國內國際循環的權重正在發生變化。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22年的34.8%。經濟增長已越來越多地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我們提出“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我們還通過簡政放權、創新監管、優化服務、深化開放等舉措,營造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球營商環境排名由2013年的第96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31位。
大力創新發展模式,改善消費環境。要構建新發展格局,于變局中開新局,就必須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全面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投資效應遞減、出口市場下滑、二產帶動減弱的背景下,要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逐步實現由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二產帶動向三產帶動轉變。尤為重要的是要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創新消費供給,擴大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使之真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4.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匯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磅礴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凝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共識。面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之后,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要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擴大內需并不是一時之策,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要處理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辯證關系,即:不是封閉片面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協調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出口導向舊模式,而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內外聯動新路徑;不是地方區域小循環,而是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暢通物流的單一性循環,而是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循環;不是什么都自己干,而是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不是搞盲目借貸擴大投資、刺激消費,而是擴大高質量需求、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不是只關注當前,而是更關注長遠。總而言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回到內卷、封閉、消極的狀態,而是要繼續擴大開放,不斷拓展戰略發展空間。
要確保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全。新發展格局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分析化解各類外部沖擊和各類內部矛盾帶來的風險隱患,確保極端情況下我國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確保現代化進程不被阻斷,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駕馭現代化進程的能力和水平。民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必須始終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按照“四新”“三好”的總要求,充分調動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調查研究的深入性,努力提升參政議政的系統性,持續關注建言獻策的實效性,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民革力量!
(注:本文是2023年3月31日,何報翔同志在民革中央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上的報告,根據錄音整理。)
團結報 4月20日 1版
來 源|微信公眾號“團結報團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