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未來 北京報道
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正轟轟烈烈地展開,電力、鋼鐵、有色、石化等高能耗行業、高排放受到重點關注,而農業農村碳排放問題同樣不可忽視。
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長期關注綠色發展問題,深耕于農業農村碳減排、碳交易及政策創新研究,積極倡導和推進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農村碳排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推行農業農村碳交易對鄉村振興有什么重要意義?農業碳減排的同時,農業污染(如水體、土壤、空氣污染等)問題怎樣得到緩解?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華夏時報》記者對王紅玲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
《華夏時報》:我國正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目前減碳壓力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的碳排放情況怎樣?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紅玲:農業領域是重要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源。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占2010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左右(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部分已經發布,但全球農業最新的碳排放數據尚未發布)。特別是,農業活動是非CO2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包括CH4和N2O,它們的全球溫室效應分別是CO2值的28倍和265倍。目前,中國農業領域的碳排放的情況,較為權威的是生態環境部于2019年7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農業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到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7%。
《華夏時報》:2021年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啟,前期納入了電力行業,鋼鐵、水泥、化工等也將陸續納入,農業何時可以納入該市場?目前農業碳排放測算體系是否完善?
王紅玲:農業納入碳交易市場的時間,取決于我國碳交易市場成熟程度以及農業碳排放相關標準、方法學和制度建設情況。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業何時納入碳市場,尚未有時間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不能進行碳交易。農業可以通過CCER(中國核證自愿碳減排)機制來參與碳交易。目前,農業碳排放測算體系還不完善,農業碳排放清單以及排放系數等還存在需要進一步健全的地方。
《華夏時報》:農業碳交易面臨哪些難點?未來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王紅玲:目前農業碳交易面臨的困難主要有:1,相比工業碳排放,農業碳排放源頭多且方式復雜,觀測與統計農業碳排放通量存在一定的技術與現實難題;2,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套被廣泛認可的農業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等評估工具和指標,農業碳信用的評估體系仍需完善;3,中國農業碳排放權主體小且分散,進入碳市場交易成本高。
就目前技術體系來看,建立農業碳交易市場具有較大的挑戰。未來農業可能主要還是以CCER項目的形式進行碳減排交易。
《華夏時報》:2月22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未來農村碳交易和碳金融將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紅玲: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是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碳交易和碳金融是一種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和激勵機制。
未來農村碳交易和碳金融將會成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主要矛盾的破題關鍵,充分維護鄉村地區優秀的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
《華夏時報》:在農業碳減排的同時,農業污染(如水體、土壤、空氣污染等)的問題怎樣得到緩解?
王紅玲:農業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種植業的要素投入,包括化肥、農藥、農用薄膜、農用柴油,以及畜牧業畜禽的腸胃發酵和糞便發酵,而這些也是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
因此,農業領域減污降碳是一體兩面,在農業碳減排的同時,農業污染的問題必然得到緩解。
來源:《華夏時報》